详情
分享

【城记】第9期:民国书刊报纸中的益阳图鉴映记(上辑)

城记专栏 2020-05-29 09:03 阅读 7274

【城记】第9期:民国书刊报纸中的益阳图鉴映记(上辑)

• 近年,笔者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益阳影像产生浓厚的兴趣,这多半归于挪威湘中信义会回流那一批老照片,通过老照片的收藏和解读,并以此为基点寻得更多图像,从而弥补益阳地方百年影像领域的缺失。

 导语:

    近年,笔者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益阳影像产生浓厚的兴趣,这多半归于挪威湘中信义会回流那一批老照片,通过老照片的收藏和解读,并以此为基点寻得更多图像,从而弥补益阳地方百年影像领域的缺失。      

    挖掘一个地方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影像,来源无外乎三个点,一、旅居于此的西方传教士或记者,二、地方书刊报纸媒体或官方的记录等,三、本籍名人或政要私藏。而本辑关于益阳的图像主要来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地方书刊报纸中,安化、沅江、桃江、南县等益阳属县均有涉及,图像内容体现的领域有民政、矿产、风景、人文等,极具历史研究价值,只可惜因年代久远,也因当时印刷技术的局限,老书刊报纸上的图像普遍模糊,均不够清晰,其中部分图像后期进行了上色美化及脸部Ai技术处理。


SADNESS千住明


长常公路益阳段资江南岸轮渡码头.


长常公路益阳段资江北岸轮渡码头.

No.1

1930年,湘鄂西线长常段公路建成,益阳段需通过益阳资水,其两岸设有南北汽车站,商旅往来十分不便。湖南省公路局边计划在资江修筑一座桥梁连接资水南北,后考虑修桥耗费巨大,资江春秋水患颇多,且商船往来,帆桅高耸,木排经过更感困难。临时更改计划在两岸修筑轮渡码头。1932年4月,耗时近半年,终于建成渡口,人车过资江均可用同一艘船渡运,仅十五分钟即可渡河。从图中看既有汽车上下渡口的坡路,还有行人行走的麻石梯,实现了人车分流,这种设计至今来看还十分人性化,北岸的此路段后改名为汽车路。图为当年两岸渡口竣工时试渡摄影,摘录于1932年发行的《湖南建设》杂志。




No.2

1939年,为方便管理安化山区少数民族事务,湖南省府在安化设置安化管临局三江料事处,图为安化局长梁镇环与各族长合影。




益阳县水灾图(1929年).


水灾后的益阳县资江北岸(1929年).


1948年夏,湖南连绵暴雨,资江、沅江、洞庭湖相继溃堤、益阳县兰溪乡、永乐乡等地遭受重大水灾,滨湖区的农田、房屋悉数被淹.

No. 3

益阳属湖南湘中区域,境内水系湖泊河流众多,从先秦置县起,每年夏季因暴雨连绵,致水患不断,洞庭湖、资江、沅江等滨湖区域的人民更是受尽水灾的折磨,民国时期湖南省政府虽有多次拨款,用于加固堤坝、疏通河道,但因水道长度过长且缺乏防洪抗灾经验,天灾水患来临也只能无济于事。




No.4

1936年,湖南地质调查所的在安化进行地质勘探,图为当时拍摄的安化古镇桥头河市。民国时期的桥头河市为安化县所辖,建国后改成桥头河镇,划属涟源县。桥头河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是历史上有名的商业古镇。曾被戏称为“小南京”,有码头达十余处,运送货物船只达两百余艘。水运合涟水,入湘江,出洞庭,可直抵长沙、武汉、上海。一年四季非常繁忙,河岸边,总能看到逆水上行的白色风帆和拉纤的纤夫。




No.5

据考证,这张图为现存益阳民俗舞龙活动最早的一张照片,龙舞俗称“耍龙灯”,是民间一项古老的游艺项目,最初是祭神、娱神,后逐步成为春节、元宵或其他重大喜庆节日的游艺项目。益阳境内流行的“龙”,多用竹木布纸彩扎,有 9~15节不等,每节皆置木柄,舞动时人各1柄,前有彩球引路,作龙戏珠状。图中的十来位大人小孩正在乡间田头,走街串户的进行表演。








No. 6

民国二十年(1931年),沅江县遭受特大水灾,城区乡镇均一片汪洋,死伤无数。图为湖南省民政厅下派专员在现场调查灾情,指导县赈务救济会赈灾善后。



日军向南县进军.


日军部队强行渡河.


日军攻入南县县城.


1943年5月9日,日军占领南县.

No. 7

1943年湖南沦陷。侵华日军占领湖北省监利一带后,调集约1.5万军队直逼洞庭湖区各县。1943年5月7日,日军进犯南县,南县县城沦陷,三天后,5月9日晨至12日,日军出动三千余兵力,汽艇数十艘,飞机数十架,从水、陆、空合围南县厂窖垸,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杀光、烧光、抢光的“三光”政策,三天时间里,屠杀无辜同胞三万余人,烧毁房屋三千多间,船只二千五百余艘,强奸妇女两千多人,抢劫粮食、牲畜、衣物等不计其数。当时的厂窖尸横遍野,血流成河。这是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制造的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第二大惨案。经过笔者深入查阅,这组1943年刊登在上海《文友》杂志上的“日军占领南县”照片是现今唯一一张仅存的日军侵占南县时的影像资料,应为日军随军记者拍摄,笔者现已转赠于南县厂窖惨案纪念馆永久收藏。




华洋义赈会湖南南县分会合影.


华洋义赈会湖南沅江分会合影.


华洋义赈会湖南益阳分会合影.

No. 8

中国华洋义赈救灾会(简称“华洋义赈会”)成立于1921年,解散于1949年。该会是由中外人士联合成立,西方互助合作思想开始传入中国,社会团体逐渐取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组织,华洋义赈会当时为赈济灾民、农村合作事业、修筑公路、建设水利工程、举办合作讲习所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图中是南县、沅江、益阳三县的第一次合作讲习会成员合影,其中益阳县讲习会成员合影的背景为益阳县文庙大殿前,这是益阳文庙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在影像资料上。




No.9

1937年,益阳县女子军训队在双十国庆节举行阅兵。




No.10

安化县仙溪镇资水河谷,1938年,湖南地质调查所在安化进行地质勘探所摄,原图为黑白照,后经处上色处理,呈现民国时期原汁原味的安化山水美景。




No.11

桃花江是桃江县境内的一条小河流,河流虽小,名气很大。早在20世纪30年代,著名音乐家黎锦晖,谱写的一曲《桃花江是美人窝》,就使桃花江名扬神州大地,誉满日本和南洋。从此,桃花江披上了神奇色彩,成了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,很多人不知道湖南有个桃江县,却知道湖南有一条出美女的桃花江。此照片来源于1939年第4卷第五期的上海《青青电影》杂志,标题为:“桃花江里美人多”。




No.12

1935年,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湘赣剿匪总指挥的何健从常德监督剿匪,路过益阳,图为渡资江登岸时留影,中为何健主席,左为益阳田植县长,石万里摄。





No.13

此组图刊发于《湖南赈务会刊》第三期的月刊。图释是1929年益阳城堡镇南门火灾后的情形。虽模糊不清,但可从图中可以看到,民国20年代,益阳南门口街道上曾有座吴氏宗祠,旁边是一栋建制精美的牌楼,据推测可能为清代建造节孝总坊。




No.14

安化的芙蓉山、河床、拱形古桥景象,1936年,湖南地质调查所拍摄。




No.15

民国挪威传教士拍摄的益阳三堡,资江北岸的联排吊脚楼,远处白墙黑瓦的民居,江边小渔船,恰似一副江南水乡的水墨画。




No.16

上世纪20年代资江北岸的三台塔,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清嘉庆二十年重建。(一说清同治八年重建)。塔七层八方,高三十一米,每层檐角上翘,为仿楼阁式石塔。面向江边为正。塔底层拱门之上,浮刻“三台塔”塔名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上辑完!


民国书刊报纸中的益阳图鉴映记(下辑)

正在整理中,敬请期待!


(尊重原创文史作品,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及出处.)

《老张问史》往期文章链接:

《挪威传教士镜头下益阳民国影像》

《50年代的益阳老照片①》

《60年代的益阳老照片②》

《70年代的益阳老照片③》

《益阳第一位共青团员的壮丽青春》

《70年前的今天,益阳宣告和平解放》

《瑞典人镜头下的益阳生活》

《清末民国时期的益阳映像①》

《清末民国时期的益阳映像②》

《清末民国时期的益阳映像③》

《清末民国时期的益阳映像④》

《81年前的西南联大“湘黔滇旅行团”过益阳》

《流落在海外的益阳青铜国宝“虎食人卤”》

《英雄故事自有力量—记益阳籍革命英烈黄励》

《益阳之千年古刹—栖霞寺传奇》

《益阳的最后一个葛公庙》

《单刀赴会,所赴何处,荆州或是益阳?》



没有更多内容了~
城市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