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江南岸的会龙山是每个益阳人都熟悉的地名,熟悉是因为它就在中心城区,几乎每天都要经过这里。这里东依螺丝顶,西靠凤形山,四周群峦簇拥,似群龙聚会江边,故名会龙山。在益阳人心中会龙山就好似北京的地安门,是一个城市的地标,不同的是北京的老地安门早已拆除,而益阳的会龙山依然翘首叠嶂,钟灵毓秀。
会龙山早期就是佛教圣地,山下新复原修建的广法寺、福源寺和白鹿寺更是让会龙山汇集成一个佛教文化主题公园。
而这一切都得从山顶那座千年古刹-栖霞寺(古称宝泉寺)说起,这座寺庙,有据考证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宁康年间(公元373-375),由印度一位高僧不如密多尊者所创建,原名宝泉寺,是为益阳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(中国南方第一座汉传佛教寺庙)-宝泉寺。佛寺的出现,与其说赶上了当时兴佛的潮流,不如说让长期生活在荆蛮楚地的益阳百姓大开眼界,跟上了历史的脚步。一直以来这里的人们都是信仰本土梅山文化营造的神、符原始宗教文化教义,也不再封闭于太上老君,玉皇大帝等古代中国神话体系(叶梦老师著有《遍地巫风》,详解了益阳的巫神文化),人们慢慢的认识了如来佛祖、观音菩萨等西天神灵,在摆脱苦难,追求快乐,祈祷轮回的新来教义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,从此,佛教扎根于益阳,并与本地的巫神道教一起续写着益阳的宗教历史文化,也让益阳成为汉传佛教在中国南方的重要策源之地。
1600多年来,栖霞寺的香火一直很旺盛,关于栖霞寺的故事和传说亦很多,各路信士游人,高僧显官,文人墨客,甚至帝王将后都与这座古刹结缘,慕名而来,前日又登山入寺,把栖霞寺的千年风雨沧桑和传奇故事重新整理收集了起来…
唐代宰相裴休晚年仕途不得志,被贬为湖南观察使时在益阳常住,宝泉寺因依山傍水,风光秀丽被,古时成为“南方第一寺”,裴休为此慕名而来,夜晚常在此与高僧一起诵经念佛读书,后来益阳人为纪念裴休在还在资江边修建了一座裴公亭。
栖霞寺,最大的传说莫过于来自明朝朱元璋之孙-明惠帝朱允炆。公元1399年,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以“清君侧、靖国难”的名义将皇侄建文帝逼走出宫,公元1402年,建文帝等落难逃匿至此,削发为僧,拜随缘和尚为师。因有“帝栖之荣”,宝泉寺改为栖霞寺。此事《益阳县志》有记载,《湖南佛教寺院志》亦有记载:“栖霞寺原名宝泉寺……有寺志法普可据。明建文帝朱允文为避朝廷内乱,出家为僧,转涉于吴、楚、湘、粤、滇、黔之间,云游衡阳花药山,途经益阳驻锡于宝泉寺。”自此,建文帝成为一位真正当和尚的皇帝。昔日的一切灰飞烟灭,正如一首诗所写:“身披袈裟退龙袍,北望京都万里遥,坐对青山思旧昔,惟有群鸟早晚朝。”会龙飞鸟,资水游鱼,宝泉古寺,黄卷青灯,伴随这位曾在位四年的“皇上”,于晨钟暮鼓声里,了却凡尘。三年过去。公元1405年,了凡升任住持,不久重修寺宇,因觉会龙山似南京栖霞山,栖霞山上原有一栖霞寺,便改宝泉寺为栖霞寺。后圆寂于此葬与前门塔林。
清朝末年,太平天国运动失败,英王陈玉成之子陈三元随母避难到益阳,在桃江镇上当店员,经商后稍有积蓄后购置田产,42岁时萌发出家念头,拜当时栖霞寺宝哞和尚为师,削发为僧,赐法号遇缘,善心修习佛法,1935年最后也圆寂于此,享年78岁,葬在栖霞寺山门右侧塔林,墓前石刻一联:“勘透浮生归佛国,最难烈士结芳龄”。
1940年,时年十八岁、后任广东云门寺等名寺住持的佛源大和尚、益阳桃江莫氏子,拜智晖法师为师,在栖霞寺出家。上溯自晋、唐以来至此时,栖霞寺香火一直未断,依旧名播三湘以至海外。国民党统治时期,湖南省主席何健还为栖霞寺题写过寺匾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冠入侵益阳潜入会龙山,古寺惨遭浩劫,破坏无余,但山上树木仍然参天,且多为名贵古树。解放后,因此时宗教兴衰虽尚处于不定变数之中,栖霞寺持续落败…
1983年益阳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拨出专款,开始修复寺庙,并在寺后建起了“栖霞阁”,在山上建起了半山亭和山门,1986年,广东云门寺住持佛源老和尚返礼祖庭,出资28万元购回公园在寺属地建的亭阁改作佛殿。栖霞寺基本上修复,又得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寺名。栖霞寺高踞会龙山之巅,供奉佛祖、药师、观音、弥勒及诸佛菩萨金身圣像,僧众达十余人,成为信士、游人膜拜揽胜之佳境。
从1997年至2005年,栖霞寺再次重修,几历艰难…至此,“会龙栖霞”名胜景观更为亮丽。从资江之滨,会龙山之脚,仰望栖霞寺,但见青山绿水之上,那黄瓦飞檐、雕梁斗拱仿古建筑宝刹,如在半空,山势涌出,兀立江边…
后记:
益阳自秦代置县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,更是全国少有的几个千年未改名的城市之一,其后从汉唐直至清末民国这千年的历史风云里,更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。益阳是我的家乡,我在这里出生、在这里上学,更生活工作在这里,因为我热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。这几年趁着闲暇跑遍了家乡每一处自然风景和文化古迹,希望把能看到的、能拍到的、能想到都描摹下来,就特意在我个人公众号里做了个《老张问史》的版块,希望能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这种城市的厚重的底蕴。
摘录文献:
益阳市志
益阳汉传佛教圣地
建文帝与益阳名山
古城史话
转载请注明原创和出处。
丨信息来源:老张问史
免责声明:图片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本网页文章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请来电告知,立即予以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