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记专栏 2019-12-21 15:15 阅读 5361
• 回望民国老照片里的益阳
本辑是《回望民国老照片里的益阳》下集。这些老照片有曾在益阳生活过的传教士后人所提供,也有挪威、芬兰、瑞典、美国等国家或教会档案馆的原件翻拍,还有湖南省和安化县的档案馆藏,部分照片属首次公布。
上集有一张照片提到了益阳纺织工业先驱、达人袜厂创始人颜郁文,本集也有一张是关于他的。
颜郁文(左二)所办的信义会达人工业社。旁边老外是挪威信义总会驻益阳理事西姆。照片摄于1920年,原件珍藏在挪威信义差会档案馆。
达人工业社创立于1920年,当时引进的是西方织袜技术。此前,益阳人祖祖辈辈都是穿的布袜子,即袜子的布料和衣服的布料一样,不保暖。当大家开始接触这种既美观又舒适还保暖的“洋袜子”时,便争相购买,因此颜郁文的家庭织袜业发展很快。
1923年,工业社迁至二堡龙廷宫,并邀教会人士、本土士绅和工商业者,集资五万银元,报省建设厅备案,于1925年成立了达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。一年后,公司建了一栋四层西式楼,第一层为柴油机机房,第二、三、四层分别为电机织袜、手摇织袜和绕纱车间。除了一台15匹马力的柴油机,公司还有直流发电机一台,电力袜机六部,电力汗衫机九部,及电力绕纱机、三线机、缝纫机、缝头机等全套针织设备,员工300多名,年产值20万元。
其产品主要面向农民,耐穿、耐用、耐洗。如著名的“六股冬袜”,用六根棉纱制成,采用“海昌兰”染料, 洗不褪色,一双袜子可穿两到三年。袜底烂了,还可接底,并只收半价。又如“罗宋雪帽”“达人围巾”和冬衣、毛巾等,都普遍受到农民欢迎,拥有广阔的市场。
如果不说明,大家一定不知照片上的物件为何物。这是信义医院最早的木制担架。
左为挪威籍护士多萝西娅,右边是她的益阳助手,照片是信义医院创始人倪尔生先生拍的。这种担架和现在的担架有很大区别。考虑到路途遥远和天气情况,病患者在这小木屋一样的担架里能遮风避雨,但这样的设计对重病和老年患者,对骨折及脑外伤病人并不适合。
不过不要笑这种设计不科学,因为后来流行的可折合式担架,是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才被德国人发明的。而倪尔生在益阳创办信义院时,才1906年。
该照片是美国传教士葛列格里在益阳传教时所拍,时间约1920至1930年间,原照片存档于美国国会图书馆。
190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,原本两排的考棚被闲置下来。从照片上看,前面一排已拆除。这种一人一间、三面有墙、仅留一面面对考官的考棚,要想作弊太难!
据当年知情者回忆,该考棚建在益阳市三中原小礼堂后。小礼堂飞檐翘角,画栋雕梁,红色木柱十分粗壮,为试院或学府黉门(黉hóng,即古代学校),具清式府第风格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小礼堂还在,用考棚青砖重砌的两层教师宿舍及行政、医务用房也在。那栋长约近百米的两层青砖楼,若复原为这种一平米见方的考号,供上百人考试应绰绰有余。
美国传教士摄于1919年,此照为黑白片上色,拍的是益阳桃花江下游的竹筏。
桃花江是桃江县境内的一条小河。现在一说它的美,就忘不了著名音乐家黎锦晖上世纪30年代那首《桃花江是美人窝》,说这歌使桃花江名扬日本和南洋。殊不知早他10多年前,这张“此景只应天上有,人间哪得几回闻”的照片就漂洋过海到了美洲。那蜿蜒蛇行的竹排,傍水而居的渔民,摇曳多姿的小船,天水相浑的美景,还不使已然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美国人神往啊!
桃花江气候温和,盛产楠竹,全县拥有80万亩竹林,居湖南第一、全国第三,是中国著名的“竹子之乡”。桃花江的竹子和安化的木材在民国时期就是益阳特产。图中这张竹排出了桃花江即入资江,向右划行30多华里就到了益阳。到益阳组成大排,再下洞庭,进长江,到武汉和上海便一路滔滔了。
挪威信义会益阳籍教徒刘复生全家照。这位戴着瓜皮帽、正襟危坐的益阳人,实为益阳基督教本籍牧师第一人。
刘复生原以贩鱼为业,后在益阳东门城外开了一家鱼行。因家道殷实,见挪威人辛辛苦苦在益阳传教,抱着好奇心听了两次后,便率妻儿老小都信奉起基督来,并身体力行,协助挪威传教士原道明传教布道。开始,原道明只在西门外的头堡乾元街建了座福音堂,后基于刘复生说的一个美丽故事,又在城内的五马坊建了一个信义会总堂,使之成为益阳信义会的策源地与活动中心。
刘复生说的这个故事老益阳人都知道。
元朝末年,一甘肃马商从大月氏(伊朗)贩运一群马匹途经益阳,前往江西洪都府做军马生意。到益阳时,遇到从江西潮水般涌来的难民。原来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天下打起来了。于是,甘肃马商找了一个愿意代养马匹的曹姓人家,按市价给予一定的寄养费,便只身前往江西打探军情去了。
未料这一去,马商便被作为奸细抓了起来,返回益阳已是三月以后的事了。所幸马群一匹不少。双方交接完毕,马商便赶马上路,却发现其中五匹是驯养过的军马。原来那五匹因水土不服死了,而益阳又不产马,那位老曹便不惜高价于乱军中买了五匹军马。马商听后感动至极,要补偿这多出的费用。而老曹说我若收下,就不信不义了。
这事不知怎么被朱元璋知道了,便传旨下来,对曹家义举予以表彰,并在小南门建了个牌坊,命名为“五马坊”。崇祯二年秋,益阳出了个进士叫谢锡贤,还在五马坊题诗一首:“重信不重金,百年留义名,天下若效此,陶然享天平。”从此,五马坊便成了益阳人重信守义的代名词。
未料,五马坊的故事在发生近600年后,又演绎出了一曲中西合璧的信义传奇。原道明听了刘复生讲的故事后拍案叫绝:益阳人这等守信义,将信义教堂信义会设于此,乃信义到家了!
于是,1902年起,益阳城内小南门一带,便有了信义教堂、牧师楼和女子圣经学校。据益阳学者、市微生物厂高工曹辰阶说,信义会在原考棚街处,还建了个信义小学。两年后,倪尔生来益,看中了风景秀丽的桃花仑,便将信义会、信义小学等迁到了桃花仑,原信义小学就改为了五马坊小学。后又陆续改为女子职业学校、益阳县立中学、益阳县立笫一中学。1953年,最后更名为益阳市三中。
说到此,市三中的校友就明白了,为什么当年母校初中部有那么大一群中西合璧的老教室,原来其前身乃信义小学也。
从资江南岸拍摄的五马坊建筑群。左起分别为信义女子圣经学校、五马坊教堂、牧师楼。现仅存牧师楼。中间的教堂解放后改为“工人电影院”,后成了益阳市床单厂的印染车间,至上世纪90年代才拆除。
1949年9月,在益阳军分区的统一部署下,中共沅江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剿匪反霸。图为参加剿匪的解放军全体指战员。
当年湖南虽和平解放,但逃窜到洞庭湖的一支国民党溃军和沅江、南县的军警、保安等残余势力纠集一起,组成武装股匪,在南大膳汇合,抢劫民船数百只,在洞庭湖上抢掠抓人,扩充兵力,妄图依据洞庭湖负隅顽抗。
人民解放军监沔军分区独立4团,用2个营的兵力围歼这股土匪,一个营从南县县城乘船经北景港直驶洞庭湖进攻敌人,另一个营从岸上经明山头至注滋口切断敌人退路。围剿取得胜利后,又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反霸斗争。
1939年9月23日拂晓,日军发起第一次进攻长沙的作战,近8000日军乘坐130多艘汽艇从岳阳出发,企图从洞庭湖南岸的沅江、湘阴登陆。前两张照片因日本随军记者拍摄到了日本舰艇上的火炮,被日新闻检查部打上“不许可”戳印,只有后一张发表在日本侵华杂志《支那事变画报》上。
民国初年,资江上扬帆远航的货船,由挪威传教士倪尔生所摄。
1943年,白鹿寺弘畅、愿修等法师筹建“中国佛教湖南省分会益阳县支会”,在白鹿寺开办“益阳佛教讲习所”。第二排正中长者为白鹿寺主持弘畅法师,左三为佛源法师。这次讲习没过多久,弘畅老人即临终付法,嘱佛源继任方丈。佛源主持期间,培养了多届僧才。此时寺院常住僧众百余,拥有良田山林千亩,为益阳最大的佛教寺庙。
民国时期,西方的公共卫生和防疫观念开始在我国普及,1939 年湖南各县始设公办卫生院。沅江位于湖区,疟疾、天花、血吸虫病等非常严重,该建筑为沅江卫生院,由湖南省民政厅卫生署拨款修建。图为沅江县卫生院全体工作人员合影。
抗战时期,挪威传教士拍摄日机轰炸益阳县城后的景象。至1945年8月投降时止,日军累计空袭益阳各地45次,出动飞机367架,投弹903枚,炸死1851人,炸伤4000余人,炸毁房屋2000多栋。从这张照片看出,这位益阳人在空袭后的废墟中搭了个窝棚,作栖居之所。
1927年5月21日,国民党驻长沙第35军33团团长许克祥叛变革命,发动“马日事变”,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。图为1929年5月,安化各界在梅城孔庙操场为“马日事变”两周年举行集会,声讨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、在全国实行独裁统治的罪行。
1944年,日军占领益阳县城,挪威信义会决定将信义医院和瞽目院、孤儿院等全部迁往湖南的大后方安化。图为信义孤儿院的孩子在安化新居前合影。
益阳信义医院及桃花仑教堂近景。
信义医院第二任院长符克德医生(挪威籍)和他的助手正在为一名患者做截肢手术。
该照片由挪威传教士万斯(倪尔生的儿子、倪百丽的父亲)拍摄,资江边的几位船工在打理自己的货船。
民国二十年代安化天罩坪山上的别墅群,共有21栋低矮别致的西式洋房,由驻益外国传教士集体出资修建,墙体为方正的青石条垒砌、顶盖银色镀锌板铁瓦,还安有避雷装置。别墅内有花圃花台,石凳石桌,山上还有游泳池、球场、沙坑、木马、秋千、跑道等体育设施。当时的天罩坪在湖南外国传教士圈内是著名的度假胜地。
倪尔生的儿子万斯说,天罩坪是益阳的“枫丹白露”。枫丹白露(Fontainebleau),法文音译,原意为美泉,是法国中世纪王家狩猎行宫中一座八角型小泉。
发表在北欧教会杂志《Missions Marker》上的桃花仑瞽目院盲人排队的照片,来源于挪威差会档案馆。
保存在挪威差会档案馆的益阳信义女子初级中学的合影。该女子中学从1935年开办到1941年停办,存在共6年,原照片经过后期修复,可清晰辨认五位女生青春的面容。若这些女生还在,现至少90多岁了。
民国时益阳街头的乞讨者。
张贴于益阳古城墙上的一张提倡天足的宣传画,一男子正驻足观看。
民国历届政府都提倡妇女天足,即革除旧习,鼓励妇女不再缠足。画面文字为:“子女身子的强弱在乎母亲, 小脚妇女血阻滞筋骨……天足女子,身体好又得长寿,你们看,是小脚好啊,还是天足好啊?”宣传壁画配以白话,通俗易懂,在当时是一种普及面很广的宣传形式。
鸣谢:信义牧师颜约瑟后人颜嘉年,为这组照片的来源和解读倾心尽力。益阳本土文史学者汪勇、曹辰阶、鲁新民、李靖凡、邓亚龙、尹益辉、何国柱对本辑照片的解读所提供的帮助。(全文完)
丨信息来源:老张问史
免责声明:图片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本网页文章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请来电告知,立即予以删除
往期推荐